很多人认为洗牙只是清洁牙齿、预防牙龈炎和牙周病的一种方式。然而,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,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,尤其是定期洗牙,不仅有助于维护牙齿和牙龈的健康,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。
今天珠海六和口腔医院就来聊聊:洗牙真的能降低心脏病风险吗?背后的科学依据又是什么?
一、洗牙的作用不只是“清洁”
洗牙(也叫洁治),是通过超声波或手动器械清除牙齿表面和牙龈下的牙结石、菌斑以及色素沉积的过程。它的主要目的包括:
预防和治疗牙龈炎、牙周炎;
减少口臭;
延缓牙槽骨吸收;
保持长期牙齿稳固。
但这些仅仅是局部效果。真正让人惊讶的是——口腔内的炎症如果得不到控制,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全身性疾病,其中就包括心脏病。
二、牙周炎与心脏病之间的“隐秘联系”
多项医学研究表明,患有中重度牙周炎的人群,其患心脏病的风险比牙周健康者高出 20%~50%。
这是为什么呢?
1. 细菌进入血液循环
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经常出血,这为口腔中的致病菌(如牙龈卟啉单胞菌)打开了通往血液的大门。一旦进入循环系统,这些细菌可以诱发血管炎症,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。
2. 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
牙周感染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(如C反应蛋白、白细胞介素等),这些物质在体内广泛传播,可能加重心肌负担,影响血管内皮功能,进而增加心梗、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率。
3. 影响血糖和代谢健康
牙周炎还会干扰胰岛素敏感性,增加糖尿病发生的风险,而糖尿病又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。
三、洗牙如何间接降低心脏病风险?
既然牙周炎与心脏病存在关联,那么控制牙周炎就是降低全身炎症水平的关键步骤之一。
洗牙作为牙周病防治的基础手段,具有以下潜在的心脏保护作用:
✅ 清除牙结石和致病菌,减少牙龈炎症;
✅ 抑制细菌入血,降低血管损伤风险;
✅ 改善口腔环境,减轻全身慢性炎症负担;
✅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,辅助心血管健康管理。
一些临床研究发现,接受系统性牙周治疗(包括洗牙、刮治等)后,患者体内的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(CRP)水平明显下降,血压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。
四、哪些人群更应重视洗牙?
虽然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口腔健康,但以下几类人群尤其建议定期洗牙,以预防心脏及其他系统性疾病:
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患者:控制口腔炎症有助于整体慢病管理;
吸烟者:吸烟会加剧牙周病,同时提升心血管疾病风险;
中老年人:随着年龄增长,牙周组织退化,更容易积累牙结石;
有牙龈出血、口臭等症状者:可能是牙周炎早期信号;
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:牙周炎症可能导致出血不易控制。
五、洗牙多久做一次最合适?
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推荐:
普通成年人建议每 6~12个月 洗牙一次;
牙周炎高风险人群(如吸烟者、糖尿病患者)可缩短至 3~6个月;
已确诊牙周炎的患者需配合医生进行系统的牙周治疗和维护。
六、洗牙安全吗?会不会伤牙?
很多人担心洗牙会损伤牙釉质或导致牙齿松动,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。
现代洗牙多采用超声波洁牙仪,震动温和,只会清除牙结石和菌斑,并不会伤害健康的牙体组织。至于“洗完牙觉得牙齿变松”,其实是牙结石被清除后暴露出原本已经松动的牙齿结构,并非洗牙造成的。
结语:
珠海六和口腔医院认为洗牙,不再只是“让牙齿更干净”的事,它是一道连接口腔与全身健康的桥梁。定期洗牙不仅能守护你的笑容,还能在无形中为你的心脏健康“加分”。